辉煌成就

当前位置: 首页 >> 辉煌成就 >> 辉煌成就2 >> 正文

学校五年发展巡礼(九):产教融合结硕果 科教融汇育新人 学校服务区域发展成果巡礼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2日 09:20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坚定服务制造强省建设。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校面向产业实际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在推动产业升级、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成功打造了区域领先的产学研用高地,服务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一、深耕“立地式”科研创新校地企协同

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学校聚焦服务发展能力提升,坚持应用型科研导向,将科研工作“立”在区域产业经济的“土地”上,“立”在合作企业的“车间”里,紧密联系区域科技局、人社局等政府机构,畅通校企技术需求对接渠道,着力解决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难题和工艺改进问题,形成校地企合作新格局。瞄准“城区”,与青州、临朐、诸城、安丘等地开展“揭榜挂帅”“校城融合”专场对接会;盯准“园区”,与生物园、软件园、蓝色智谷等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创新服务联合体、举办技术研讨会;对接“港区”,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近五年,校企合作开展横向科研420项,年均到账经费12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162件。

二、“一系一策”精准发力激活平台效能

科研平台是科研项目开展的载体,也是校企资源互通、成果共享的枢纽,通过平台,企业的设备、市场信息和真实案例与学校的师资、理论知识和研究环境实现优势互补。学校聚焦产业科技创新,校企共建相关技术领域“国家-省-市-校”多层级和“技术技能积累、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多类型科研平台,形成“四级四类”科研平台,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4个。聚焦科研平台效能提升,开展“一系一策”优化提升行动,引导教师基于科研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为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筑基与攀登并锻造科研核心梯队

二、筑基与攀登并举锻造科研核心梯队

人才是开展“立地式”科研的关键因素。学校牵头组建由师生团队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的高水平科研服务团队,共同进行技术诊断、方案设计、实验测试和工艺优化。构建“人才引领+团队作战”模式,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引培泰山学者、产业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和全国、省技术能手(大师)等领军人才,柔性引进与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知名科研专家,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构建“青苗-骨干-领军”分层培育机制,激活科研人才梯队化成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服务力量。2024年,入选山东省青创团队1支;教师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胜成果一等奖(学校是唯一一所获一等奖的高职院校)等科技类奖项11项。

急需人才

三、深化科教融汇培育产业急需人才

科教融汇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学校教师依托真实项目,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共同进行技术诊断、方案设计、实验测试和工艺优化,通过服务企业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真实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徐晶博士团队基于“盐地碱蓬高值化开发利用”项目,指导学生获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三等奖,依托该项目学生创办5家公司。基于“科研育人”价值导向,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案例大赛,引导教师将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将科研的“源头活水”注入教学的“万亩良田”,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赋能、同频共振,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助推科研”新格局,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技术创新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和匹配度,回应了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

开展“立地式”科研,是学校立足定位、发挥优势的必由之路,真正实现了“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有力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显著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彰显了学校的服务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