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代会擘画的“一三五十”战略蓝图,以重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关键抓手,突出智能制造特色,聚力筑牢人才培养高地,在项目“增量”与“提质”上双双实现新突破,催生一批高质量、标志性教学成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聚焦产业需求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面对国家战略导向与区域产业发展新态势,学校党委科学决策,将专业建设融入国家重点产业链、山东省“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及潍坊市“9+3+N”产业布局。以国家“双高计划”为强大引擎,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优化布局,专业结构更趋合理。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对接智能制造核心领域,构建起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专业集群体系。目前,智能制造类专业占比已达68.63%,与省、市主导产业匹配度创历史新高,形成了快速响应、高效服务区域发展的专业布局。同时,与6所本科高校、8个专业开展“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畅通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内涵引领,建设成果丰硕喜人。学校以“优”等成绩通过首轮国家“双高计划”验收,并成功入选新一期建设名单。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职场化育人”模式改革,完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与歌尔、豪迈等头部企业合作开展现场工程师、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培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国家规划教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国家级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生在世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夺金奖、一等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社会声誉持续扩大。


二、强师赋能提质师资队伍焕发新活力
学校将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不断完善教师发展支撑体系,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体系支撑,教师发展路径宽广。通过构建多元发展平台,实施“新教师研习营”等专项计划,常态化开展教学能力提升活动,有效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内生动力。
榜样示范,团队建设成效卓著。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省级及以上高水平教学团队已达15个,一批省级教学名师等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了一支德技双馨、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教学能力比赛和青教赛中荣获一等奖20项,成绩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三、深化实践育人校企合作开创新局面
学校坚持实践导向,不断加大投入,优化管理,推动实践教学条件与校企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
条件升级,实践教学根基牢固。建成一大批涵盖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校内实训基地,与潍柴、歌尔、豪迈等知名企业共建校外优质实习就业“双基地”。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扎实有效。
融合共赢,协同育人硕果累累。牵头组建的市级产教联合体、省级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效集聚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方资源。与龙头企业共建的多个产业学院成为协同育人重要平台,在共定方案、共开发资源、共施学徒制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产教融合典型案例获国家级认可,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度、就业满意度及用人单位评价持续走高,特别是高留鲁就业率,充分彰显了学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与贡献度。